能配资平台 医药零售转型之路:“院+店”融合成新风向
近年来,医药零售进入快车道,药品和高值耗材带量采购逐步走向常态化、三医联动改革深化、创新药进医保、新零售崛起等关键转折性事件,又进一步加速了处方药零售的发展和变革。
但当前零售药店业绩承压是普遍现状。据行业机构数据,2024年上半年,零售药店平均销售额同比下滑10.6%,其中客单价同比下滑8.9%,在个账减少、经济下行的影响下,消费者花费明显趋于谨慎。
阿斯利康中国全渠道事业部总经理刘谦表示,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零售市场的发展,认识到其在保障民众健康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当前,中国有6亿至7亿慢病患者,业内普遍认为,目前国内慢病管理达标率低于国际水平,而这并不是因为治疗方案差,也不是因为医疗领域发展水平低,而是因为缺少一个非常有效的以全科、以院外为中心的,以家庭、以健康管理为体系的慢病管理网络。
“随着‘院店联动’模式的提出与落地,慢病管理将会有新的突破,同时也将为医药零售行业带来巨大突破。所谓‘院店联动’模式,即让医院指导零售药店进行慢病管理,由学会制定院外患者慢病管理的操作流程、技术规范等指导给到零售药店,同时由药企来共同支持零售药店进行患者的院外管理。”刘谦说。
作为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零售药店具有数量多、覆盖人群广、便利性强等特点,是距离患者最近的医疗服务网点和基础医疗保障。面对日益增长的慢病管理需求缺口,零售药店迎来了发展转型的全新机遇。入局慢病管理
一直以来,医院作为起主导作用的就诊渠道,几乎承担了患者从诊断、治疗,到处方、复购等就医路径上的所有需求,线下药店和线上平台只承接小部分的外流需求,仍有大量患者的院外疾病管理需求未被充分满足,尤其是在慢病领域。
当前,中国居民的慢性病患病率已接近40%,意味着约有6亿至7亿中国民众正遭受不同种类的慢性疾病的困扰,且这一健康问题正呈现出年轻化和普及化的趋势。慢性病的特点在于其日常症状的不显著性和非急性,因此慢病的规范管理往往被忽视。然而,慢性病能导致人体多系统、多器官的病变,加速机体衰老,甚至可能引发诸如中风等严重后果,直接威胁生命安全。
多位临床专家从不同疾病的视角介绍了慢病管理的现状。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教授表示:“在中国,高血压患者的诊断率为仅为52%,治疗率仅为39%,治疗达标率更低。由于高血压的症状不明显,患者往往容易自行减药或停药,医院也难以对每一个接诊的患者进行血压监测和随访,导致后续难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”
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曾龙驿教授指出:“据一项针对我国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调查研究显示,高达45.6%的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差。血糖长期管理不达标可导致尿毒症、糖尿病足、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生,影响患者生活质量,甚或导致截肢或失明等严重后果。”
不难发现,在医疗实践中,患者就医具有随机性,导致医生难以系统性地追踪慢病患者的长期健康数据,且患者的复诊时间往往不确定。同时,患者方面亦存在沟通时间不足的问题,难以充分向医生咨询,加之服药习惯与治疗依从性的欠缺,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中国慢性病患者规范治疗率和达标率的低下。鉴于患者群体的庞大性,单纯依赖医院、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医疗资源,难以实现对所有慢性病患者群体的全面覆盖。
多位临床专家均表示,如果在医院诊断之后,零售药店能够提供专业的用药指导和长期的追踪管理,通过院内外协同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,就能够帮助患者延缓并发症的发生,取得更好的疾病管理效果。
当前,中国零售药店的数量已达到66万家,药店不仅在城市中广泛分布,还深入乡村地区,形成了庞大的门店网络,这构成了其显著的优势。同时,在药品供应之外,零售药店在院外疾病管理服务方面正体现出独特价值。例如,医保支付、刷卡消费以及双通道等便捷服务,均可在零售药店内得以实现,无需患者专程前往医院。此外,零售药店不仅提供种类繁多的药品,还涵盖了医疗器械等多种健康相关产品,以及健康管理咨询服务,成为一站式“轻医疗健康服务网点”。
但零售药店在慢病管理服务方面表现出水平不一、缺乏有效指导的现状。如此,鉴于慢性病负担沉重且当前形势极为严峻,迫切需要一种创新的慢病管理模式。强调“院店联动”
目前,我国健康管理学界正在积极推进从传统体检向健康管理的转变,落地“以治疗为中心”向“以健康为中心”的模式转变。
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、全国防控重大慢病创新融合试点项目秘书长王占山教授表示:“面对日益复杂的慢病管理需求,亟需打通大型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医院的资源下沉路径,包括社区医院、社区零售药店和功能社区,发挥各自的优势,构建一个由专家团队提供专业指导、健康管理服务方案输出、基层终端落地实施、质量可控和效果可评的可持续闭环管理体系,建立先进共同体机制,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推动。这一体系将实现疾病管理数据的互联互通,赋能零售药店新职能,提升零售药店的慢性病健康管理能力,筑牢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。”
对于目前慢病管理所面临的难题,孙宁玲指出,从心血管疾病领域来看,首先是患病率高,且患者群体不明确;其次,患者的依从性很低,很多慢病可能会没有症状,但患者往往有症状之后才会选择治疗,导致延误治疗时机,医疗负担也会加重;此外,患者面对的教育有限,主动健康意识较为薄弱。
曾龙驿用“三高”、“三低”和“三个不”总结了当前糖尿病管理难题,所谓“三高”,即发病率高、增长率高、危害度高;“三低”指知晓率低、治疗率低和控制率低;而“三个不”包括不重视生活方式的干预、不规律服药、不监测。此外,院外管理仍然不能满足患者管理需求。
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呼吸科副主任印根权教授指出:“成人对疾病的管理可以有内力驱动,但儿童要靠外力驱动。对于儿童呼吸道疾病患者来说,疾病带来的不仅是呼吸受限的困扰,严重时可能阻碍他们的正常成长发育,同时患儿的家长也承受着诊疗带来的经济压力和时间压力。”
近年来,随着分级诊疗持续推进、允许慢病长处方外流等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,医药零售行业的集中度和规范性在快速提高,若能促进药店与医院之间的有效联动,让药店的资源协助医院对患者进行管理,特别是针对那些已暂停治疗的患者,引导其重新接受监测,并前往医院进行定期的随访与复查,有助于患者的健康管理。
“我们倡导将医院与药店两端紧密联合,邀请医院权威机构参与指导、考核、培训、授牌及监测等关键环节,确保药店店员在接受充分培训后,能够向患者提供规范、专业的服务。同时,药店应配备必要设备,以便对患者进行及时提醒与合理建议,及时发现血压等指标异常迹象,并引导患者及时就医。”刘谦提出,可以利用广泛分布的零售药店推进慢病管理。
实际上,近些年,药企正积极支持助力医院与零售药店建立“健康联合体”,让药店的场地、设备与专业药师资源,能够为患者提供随访、监测及咨询服务,形成规范化、标准化的管理流程,提升药店的专业服务能力。
迄今为止,全国众多城市的数百家药店正积极推广此模式,涵盖上海、武汉、南京、成都等重要城市,也已有大量实例证明“院店联动”模式在实际操作中的有效性。
根据公开信息,国外众多药店已具备类似功能,如美国流行的“分钟诊所”(Minute Clinic),其在药店内设置全科医生,提供无需预约的即时诊疗服务,且诊疗费用低廉,为患者提供便捷的诊断与处方服务。这表明,药店在医院的指导下,完全有能力承载一定的疾病管理与健康保健功能。构建闭环体系
从各个维度来看,构建一个医院、药店与患者三方共赢的闭环体系成为方向。
麦肯锡方面也分析认为,医疗新零售闭环的构建对有助于行业促进增长。具体而言:
对保险公司而言,通过自费,轻疾在传统医院体系外日益形成线上线下(300959)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与医疗消费的完整体系。商保公司需要思考如何与新型渠道相结合,多元化保障设计以增加产品吸引力,并通过与平台方的合作控制成本(例如制定慢病药品目录)。
对制药企业而言,带量采购促使很多药企开始考虑开拓医药零售,但只加强零售渠道,不论是覆盖线上还是线下,都只是非常基础的一部分。更高阶的定位则要求抓住医疗新消费中的多元化需求,提供多元化、全病程的疾病管理解决方案,真正提高病人的用药体验和整体健康获益。
对线下药店而言,线下药店应思考如何适应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,可重点打造差异化优势(例如慢病、重疾等特色领域),与线上渠道形成互补。
从政策层面看,国家正积极推动零售药店融入门诊双通道及医保体系。目前,已有数十万家门诊药店接入医保支付系统,这表明政府正致力于将药店纳入整体医疗生态体系,以更好地服务民众。市场和政策的双重作用,使得零售药店逐步成为守护民众健康的重要力量。
需要指出的是,零售药店需要升级的方面在于其服务质量和专业能力。也只有零售药店实现转型,并提升药师的服务能力,才能距离“健康联合体”落地更进一步。
孙宁玲指出,很多人认为药师就是发药,这种观念非常片面。随着药学的迅速发展,药师需要提高综合能力。同时,要加强药师和医生的联络,强调药师和医生的综合管理;通过网络培训等形式,加强药师和医生的同质性管理。
曾龙驿也认为,“我们还是要给药店赋能,对药师和健康管理师进行相应的培训,而且也要有一定的标准,在知识的同质化方面有相应的要求。一些地方已经有了初步探索,比如,如果通过培训,药师可以参与考试、考核进而取得‘三高’管理专业药师资格证。”
健之佳(605266)健康连锁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裁蓝波补充道,药师的角色目前在法律层面还没有清晰的界定,也引发了大众对药师的疑惑。实际上,在慢病管理方面,药师的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,即回复患者的用药咨询、配合医生完成治疗过程、帮助民众进行健康调理。
从患者群体的购药趋势和习惯来看,近些年药店在慢病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正发生变化。
数据统计显示,沪深300能源(二级行业)指数近一个月下跌7.56%,近三个月下跌6.43%,年至今上涨17.41%。
蓝波表示,根据相关报告,目前整个药店的产品分成三大类,分别是慢性病、常见病和健康产品。这表明,民众对药店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自从中国医改方案推出之后,民众对健康产业的理解、对自我健康的意识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。与此同时,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,民众已经从单纯的追求物质,发展到更高阶的对精神的期许,其中最大的需求是对健康的需求,这体现在近几年民众在药店中旺盛地消费。
“我们坚信,只有在政策的指引下,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能配资平台,药师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得以提升,零售药店在慢病管理领域的专业服务能力才能迈向新的高度。”刘谦强调。